念造衆殃舋不守護眼根如是比丘
若耳聞聲鼻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
意知法起諸乱想亦不守護意根不
改其行如是比丘應摩刷而不摩刷
云何比丘不覆護瘡於是比丘起欲
想而不捨離亦不除去其念若起瞋
想煞害想起諸惡不善想終不捨之
如是比丘不覆護瘡云何比丘不隨
時起煙於是比丘所諷誦法不隨時
向人說如是比丘不隨時放煙云何
比丘不知良田茂草於是比丘不知
四意止如實而不知如是比丘不知
良田茂草處云何比丘不知渡處於
是比丘不別賢聖八品道如是比丘
不知渡處云何比丘不知所愛於是
比丘於十二部契經祗夜授決偈因
緣本末方等譬喻生經說廣普
[18-0656a]
増壹阿含經卷苐四十六苐三張如未曾
有法如是比丘不知所愛云何比丘
不知時冝於是比丘便徃輕賤家慱
戲家如是比丘不知時冝云何比丘
不留辵餘於是比丘有信梵志優婆
塞徃而請之然諸比丘貪著飮食不
知止足如是比丘不留辵餘云何比
丘不敬長老諸高德比丘於是比丘
不起恭敬之心向諸有德人如是比
丘多有所犯是謂比丘不敬長老若
有比丘成就十一法終不能於此法
中多所饒益若復牧牛人成就十一
法者能擁護其牛終不失時有所饒
益云何爲十一於是牧牛人知其色
別其相應摩刷而摩刷覆護瘡痍隨
時而起煙知良田茂草處知渡要處
愛其牛分別
時知留辵餘亦復知隨時將護可任
用者如是牧牛人將護牛如是比丘
若牧牛人成就此十一法不失時節
者終不可沮壞如是比丘若成就十
一法者於此現法中多所饒益云何
十一法於是比丘知色知相知摩刷
知覆護瘡知起煙知良田茂草處
[18-0656b]
増壹阿含經卷苐四十六苐四張如
知所愛知擇道行知渡處知食止足
知敬奉長老比丘隨時礼拜云何比
丘而知色於是比丘知四大色亦知
四大所造色是謂比丘知色云何比
丘知相於是比丘知愚相知智相如
實而知之如是比丘知相云何比丘
知摩刷於是比丘若欲想起念知捨
離亦不殷勤永无欲想若恚想害想
及諸惡不善想起念知捨離亦不殷
勤永无恚想如是比丘爲知摩刷云何
比丘知覆護瘡於是比丘若眼見色
不起色想亦不染著而淨眼根除去
愁憂惡不善法心不貪樂於中而護
眼根如是比丘若耳聞聲鼻齅香舌
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不起識想亦
不染著而淨意根如是比丘知覆護
瘡云何比丘知起煙於是比丘所従
聞法廣與人說如是比丘爲知起煙
云何比丘知良田茂草處於是比丘賢
聖八品道如實知之是謂比丘知良
田茂草處云何比丘知所愛於是比丘
若聞如來所說法寶心便愛樂如是
比丘爲知所愛云何比丘擇道行於
[18-0656c]
増壹阿含經卷苐四十六苐五張如是比
丘於十二部經擇而行之所謂契經
祗夜授決偈因緣本末方等譬
經說廣普未曾有法如是比丘知擇
道行云何比丘知渡處於是比丘知
四意止是謂比丘知渡處云何比丘
知食止足於是比丘有信梵志優婆
塞來請者不貪飮食能自止足如是
比丘爲知止足云何比丘隨時恭奉
長老比丘於是比丘恒以身口意善
行向諸長老比丘如是比丘隨時恭奉
長老比丘如是若成就十一法者於
現法中多所饒益爾時世尊便說此
偈牧牛不
放逸其主獲其福六牛六年中展轉六
十牛比丘戒成就於禪得自在六根而
寂然六年成六通如是比
丘若有人能離此惡法成後十一法
者於現法中多所饒益如是比丘當
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
奉行聞如是
一時佛在舎衞國祗樹給孤獨園爾
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成就十一
法者必能有所成長云何爲
[18-0657a]
増壹阿含經卷苐四十六苐六張如
十一於是比丘戒成就三昧成就智
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諸
根寂靜飮食知止足恒修行共法亦
知其方便分別其義不著利養如是
比丘若成就此十一法者堪任長養
所以然者一切諸行正有十一法爾
時阿難白世尊言何以故正有十一
法無有出者云何爲十一所謂阿練
若乞食一處坐一時食正中食不擇
家食守三衣坐樹下露坐閑靜之處
著補納衣若在冢間是謂比丘有人
成就此十一法便
重告汝若有人十一年中學此法卽
於現身成阿那含轉身便成阿羅漢
諸比丘且捨十一年若九八七六五
四三二一年學此法者便成二果若
阿那含若阿羅漢且捨十二月若能
一月之中修行其法彼比丘必成二
果若阿那含若阿羅漢所以然者十
二因緣皆出十一法中所謂生老病
死愁憂苦惱我今教諸比丘當如迦
葉比丘之比設有人行謙苦之法此
行難及所以然者迦葉比丘成就此
[18-0657b]
増壹阿含經卷苐四十六苐七張如十一
法當知過去多薩阿竭成等正覺亦
成就此十一苦法今迦葉比丘皆愍
念一切衆生若供養過去諸聲聞後身
方當乃得受報設供養迦葉者現身
便受其報設我不成無上等正覺後
當由迦葉成等正覺由此因緣故迦葉
比丘勝過去諸聲聞其能如迦葉比
丘者此則上行如是比丘當作是學爾
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聞如
是一時佛在舎衞國祗樹給孤獨園
爾時佛與无數衆生前後圍遶而爲
說法爾時舎利弗將衆多比丘而經
行大目乾連及大迦葉阿那律離越
迦旃延滿願子優波離湏菩提羅云
阿難比丘各各將衆多比丘自相娛
樂提婆達兜亦復將衆多比丘而自
經行爾時世尊見諸神足弟子各將
其衆而自經行爾時世尊告諸比丘
人根情性各各相似善者與善共幷
惡者與惡共幷猶如乳與乳相應酥
與酥相應糞
如是衆生根源所行法則各自相應
善者與善相應惡者與惡相應
[18-0657c]
増壹阿含經卷苐四十六苐八張如
汝等頗見舎利弗比丘將諸比丘經
行乎諸比丘白佛言唯然見之佛告
比丘如此諸人皆智慧之土又告比
丘汝等頗見目連比丘將諸比丘經
行乎諸比丘白佛言唯然見之佛告
之日此諸比丘皆是神足之土又問
汝等見迦葉將諸比丘而經行乎諸
比丘對曰唯然見之佛告之日此諸
上土皆是十一頭陀行法之人也又
問汝等見阿那律比丘不乎諸比丘對
曰唯然見之佛告之日此諸賢士皆
天眼第一又問頗見離越比丘不乎
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佛告比丘此
諸人皆是入定之土又問汝等頗見
迦旃延比丘不乎諸比丘對曰唯然
見之佛告之日此諸上士皆是分別
義理之人又問汝等頗見滿願子比
丘不乎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佛
告比丘此諸賢士皆是說法之人又
問汝等頗見優波離將諸比丘而經
行乎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佛告之
曰此諸人皆是持禁律之人又問汝
等頗見湏菩提比丘不乎諸比丘對
曰
[18-0658a]
増壹阿含經卷苐四十六苐九張如唯然
見之佛告之曰此諸上人皆是解空
第一又問汝等頗見組云比丘不乎
諸比丘白佛言唯然見之佛告之曰
此諸賢士皆是戒具足士又問汝等
頗見阿難比丘不乎諸比丘白佛言
唯然見之佛告比丘此諸賢士皆是
多聞第一所受不忘又問汝等頗見
提婆逵兜比
比丘對曰唯然見之佛告之曰此諸
人爲惡之首無有善本爾時世尊便
說斯頌莫與
惡知識與愚共従事當與善知識智者
而交通若人本无惡親近於惡人後必
成惡因惡名遍天下爾時
提婆達兜弟子三十餘人聞世尊說
此偈巳便捨提婆逵兜來至佛所頭
面礼足求改重罪又白世尊我等愚
惑不識眞僞捨善知識近惡知識唯
願世尊當見原恕後更不犯佛告比
丘聽汝悔過改徃修來勿復更犯爾
時提婆逵兜弟子承世尊教誡在閑
靜之處思惟妙義剋巳行法所以族
姓子剃除鬚髪出家學道者
[18-0658b]
増壹阿含經卷苐四十六苐十張如
欲修無上梵行爾時諸比丘皆得阿
羅漢比丘當知衆生根源皆自相類
惡者與惡相従善者與善相従過去
將來衆生根源亦復如是以類相従
猶如以淨與淨相應不淨者與不淨
相應是故比丘當學與淨相應淨去離
不淨如是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
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
聞如是一時佛在拘留沙法行城中
與大比丘衆五百人俱爾時象舎利
弗還捨法服習白衣行爾時阿難著
衣持鉢入城乞食漸漸至象舎利弗
家爾時象舎利弗馮兩女人肩上阿
難遥見巳便懷愁憂不歡之想象舎
利弗見阿難巳極懷慙愧獨處而坐
爾時阿難乞食周訖還出城至世尊
所
佛言向入城乞食漸漸至象舎利弗
家見扶兩婦人肩上當見之時甚懷
愁憂世尊告曰汝見巳爲生何意阿
難白佛言我念象舎利弗精進多聞
性行柔和長與諸梵行之人說法无
厭足云何如今還捨法服習白衣行
[18-0658c]
増壹阿含經卷苐四十六苐十一張如時
我見巳甚懷愁憂然此象舎利弗有
大神力威德无量自念我昔曾見與
釋提桓因共論云何今日習欲爲惡
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汝所言但非
阿羅漢夫阿羅漢者終不還捨法服
習白衣行但今阿難勿懷愁悒象舎
利弗却後七日當來至此間盡有漏
成无漏行然此象舎利弗宿行所牽
故致此耳今行具滿當盡有漏爾時
象舎利弗却後七日至世尊所頭面
礼足在一面坐湏臾退坐白佛言唯
然世尊聽在末行修沙門行爾時象
舎利弗比丘卽得作沙門尋於坐上
得阿羅漢爾時象舎利弗著衣持鉢
入城乞食時有梵志便生斯念此諸
釋種子无處不有无處不遍又過絕
我等所行呪術吾今當向城中人民
說此沙門瑕愆尒時此梵志語城中
人民曰汝等諸人頗見象舎利弗乎
昔日自稱言是阿羅漢中還捨法服
習白衣行與五欲相娛樂今復更作
沙門家家乞食佯現貞廉觀諸婦人
興欲情想還至園中思惟女色不
[18-0659a]
増壹阿含經卷苐四十六苐十二張如去心
首亦如乏驢不任負駄寂然臥住此
釋種子亦復如是佯現乞食觀諸女
色思惟挍計爾時象舎利弗聞此
志有惡聲響便生此念此人極爲愚
癡興嫉妬心見他得利養起慳嫉心
若巳得利養便懷歡喜至白衣家主
行誹謗吾今當制令不爲惡无令此人
受罪无量爾時象舎利弗飛在空中
告梵志日無眼
無巧便興意謗梵行自造无益事久受
地獄苦爾時
象舎利弗說此偈巳便自退還還歸
所在是時城中人民聞梵志誹謗又
聞象舎利弗說偈各生斯念若當如
梵志語者然後現神足難及又我等
見還捨法服習白衣行是時衆多人
民各各相將至象舎利弗所頭礼足
下在一面坐爾時衆多人民問象舎
利弗曰頗有阿羅漢還捨法服習白
衣行象舎利弗報曰无有阿羅漢還
捨法服習白衣行是時諸人民白象
舎利弗言阿羅漢頗由本緣而犯戒
乎象舎利弗報言以得阿羅漢
[18-0659b]
増壹阿含經卷苐四十六苐十三張如終不
犯戒諸人民復白言在學地之人由本
緣故而犯戒乎象舎利弗報言有若
住學地之人由本緣故而犯禁戒時
諸人民復言尊者先以是阿羅漢復
捨法服習白衣行於五欲自相娛樂
今復出家學道本先有神足今何故
乃爾爾時象舎利弗便說此偈遊於
世俗禪至竟不解脫不得滅盡跡復習
於五欲无薪火不燃无根枝不生石女
無有胎羅漢不受漏爾時
諸人民復問象舎利弗曰尊先非羅
諸居士當知五通與六通各各差別
今當說十一通夫五通仙人欲愛巳
盡若生上界復來墮欲界六通阿羅
漢如來弟子者得漏盡通卽於无餘
涅槃界而般涅槃時諸人民復白言
我等觀察舎利弗所說世間无有阿
羅漢捨法服習白衣行時象舎利弗
報曰如是如汝所言无有阿羅漢還
捨法服習白衣行者有十一法阿羅
漢所不習者云何爲十一漏盡阿羅
漢終不捨法服習白衣行漏盡
[18-0659c]
増壹阿含經卷苐四十六苐十四張如
阿羅漢終不習不淨行漏盡阿羅漢
終不煞生漏盡阿羅漢終不盗漏盡
阿羅漢食終不留辵餘漏盡阿羅漢
終不妄語漏盡阿羅漢終不羣類相
佐漏盡阿羅漢終不吐惡言漏盡阿
羅漢終不有狐疑漏盡阿羅漢終不
恐懼漏盡阿羅漢終不受餘師又不
更受胞胎是謂諸賢士漏盡阿羅漢
終不處十一之地爾時諸人民白象
舎利弗言我等聞尊者所說觀外道
異學如觀空甁而无所有今察内法
如似蜜甁靡不甘美今如來正法亦
復如是今彼梵志受罪无量爾時象
舎利弗飛在虛空結加跗坐便說
此偈
不解彼此要習於外道術彼此而鬪乱
智者所不行
爾時拘留沙人民白象舎利弗言所
說過多實爲難及猶盲者得眼耳聾
者得聽今尊者所說亦復如是无數方
便而說法教我等今日自歸如來法
及比丘僧唯願尊
形壽不復煞生爾時象舎利弗與諸
人
[18-0660a]
増壹阿含經卷苐四十六苐十五張如民說
微妙之法令發歡喜之心各従坐起
礼足而去爾時尊者阿難聞梵志謗
象舎利弗然无所至尙不能熟視象
舎利弗况與共論卽徃世尊所以此
因緣具白如來尒時世尊告阿難曰
夫論平等阿羅漢當說象舎利弗是
也所以然者今象舎利弗巳成阿羅
漢昔所傳羅漢名者今日巳獲世俗
五通非眞實行後必還失六通者是
眞實行所以然者此象舎利弗先有
五通今獲六通汝亦當學及象舎利
弗此是其義當念奉行尒時阿難聞
佛所說歡喜奉行聞如
是一時佛在舎衞國祗樹給孤獨園
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當說因緣之
法善思念之修習其行諸比丘白佛
言唯然世尊爾時諸比丘従佛受教
世尊告日彼云何名爲因緣之法所
謂无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
緣六入六入緣更樂更樂緣痛痛緣
愛愛緣受受緣有有緣生生緣死死
緣憂悲苦惱不可稱計如是成此五
陰之身彼云何名爲无明所謂
[18-0660b]
増壹阿含經卷苐四十六苐十六張如
不知苦不知習不知盡不知道此名
爲无明彼云何名爲行所謂行者有
三種云何爲三所謂身行口行意行
是謂爲行彼云何名爲識所謂六識
身是也云何爲六所謂眼耳鼻舌身
意識是謂爲識云何名爲名所謂名者
痛想念更樂思惟是爲名彼云何爲
色所謂四大身及四大身所造色
謂名爲色色異名異故曰名色彼云
何六入内六入云何爲六所謂眼耳
鼻舌身意入是謂六入彼云何名爲
更樂所謂六更樂身云何爲六所謂
眼耳鼻舌身意更樂是謂名爲更樂
彼云何爲痛所謂三痛云何爲三所
謂樂痛苦痛不苦不樂痛是謂名爲
痛彼云何名爲愛所謂三愛身是也
欲愛有愛无有愛云何爲受所謂四
受是云何爲四所謂欲受見受戒受
我受是謂四受彼云何爲有所謂三
有云何爲三欲有色有無色有是名
爲有彼云何爲生所謂生者等具出
家受諸有得五陰受諸入是謂爲生
彼云何爲老所謂彼彼衆生於此
身
[18-0660c]
増壹阿含經卷苐四十六苐十七張如分
齒落髪白氣力劣竭諸根純熟壽命
日衰无復本識是謂爲老云何爲死
所謂彼彼衆生展轉受形身體无熅
無常變易五親分張捨五陰身命根
斷壞是謂爲死比丘當知故名爲老
病死此名爲因緣之法廣分別其義
諸佛如來所應施行起大慈哀吾今
巳辦當念在樹下露坐若在塜間當
念坐禪勿懷恐難今不精勤後悔无
益爾時阿難白世尊言如來與諸比
丘說甚深緣本然我觀察无甚深之
義世尊告曰止止阿難勿興此意所
以然者十二因緣者極爲甚深非是
常人所能明曉我昔未覺此因緣法
時流浪生死无有出期又復阿難不
但今日汝言因緣不甚深昔日巳來
言不甚深也所以然者乃昔過去世
時有湏焰阿湏倫王竊生此念欲
日月出大海水化身極大海水齊腰
爾時彼阿湏倫王有兒名拘那羅自
白其父我今欲於海水沭浴湏焰阿湏
倫報曰莫樂海水中浴所以然者海
水極深且廣終不堪任海水中浴
[18-0661a]
増壹阿含經卷苐四十六苐十八張如時拘
那羅白言我今觀水齊大王腰何以
故復言甚深是時阿湏倫王卽取兒
著大海水中爾時阿湏倫兒足不至
水底極懷恐怖爾時湏焰告其子曰
我先勅汝海水甚深汝言无苦唯我
能在大海水洗浴非汝所能欲洗爾時
湏焰阿湏倫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
所以然者湏焰者卽我身是也爾時
阿湏倫兒卽汝身是也爾時海水甚
深汝言无苦今復言十二因緣甚深
之法汝復言无是甚深其有衆生不
解十二緣法流轉生死无有出期皆
悉迷惑不識行本於今世至後世従
後世至今世永在五惱之中求出甚
難我初成佛道思惟十二因緣降
伏魔官屬以除无明而得慧明諸闇
永除无塵垢又我阿難三轉十二說
此緣本時卽成覺道以此方便知十
二緣法極爲甚深非常人所能宣畼
如是阿難當念甚深奉持此十二因緣
之法當念作是學爾時阿難聞佛所
說歡喜奉行聞如
是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
[18-0661b]
増壹阿含經卷苐四十六苐十九張如
園所與大比丘衆五百人俱尒時羅
閱城中有梵志名曰施羅備知諸術
外道異學經藉所記天文地理靡不
貫練又復教授五百梵志童子又彼
城中有異學之士名曰
知爲頻毗娑羅王所見愛敬隨時供
養給與梵志所湏之施爾時如來
名稱遠布如求至眞等正覺明行成
爲善逝世間解無上上道法御天人
師号佛衆祐度人无量出現世間是
時翅甯梵志興此念如來名号甚爲
難聞今我欲徃問訊親近礼敬是時
翅甯梵志便徃佛所頭面礼足在一
面坐爾時梵志白世尊言沙門瞿曇
爲姓何等佛告梵志吾姓刹利梵志
問曰諸婆羅門各有此論吾姓最豪
無有出者或言姓白或言姓黑婆羅
門自稱言梵天所生今沙門瞿曇欲
何等論說佛告之日梵志當知其有
婚姻嫁娶便當求豪貴之姓然我正
法之中無有高下是非之名姓也梵
志復白言云何瞿曇生處清淨然後
法得清淨佛告梵志汝用法清淨生
[18-0661c]
増壹阿含經卷苐四十六苐二十張如處清
淨爲乎梵志又曰諸婆羅門各興此
論吾姓最豪无有出者或言姓白或
言姓黑婆羅門自稱言梵天所生佛
告梵志若當刹利女適婆羅門家設
生男兒者當従何姓梵志報曰彼當
言婆羅門種所以然者由父形故得
有此兒佛告梵志若復婆羅門女出
適刹利家生男兒者彼當従何姓梵
志報曰彼人當是刹利種所以然者
由父辵形故得有此兒佛告梵志熟
自思惟然後報吾汝今所說前與後
皆不相應云何梵志設驢従馬後生
駒者當言是馬爲是驢也梵志報曰
如此之類當言驢馬所以然者由驢
辵形故得此駒也佛告梵志
惟然後報吾汝今所說前後不相應
汝前所說刹利女出適婆羅門家若
生兒者便言婆羅門種今驢逐馬生
駒者便言驢馬將不違前語乎設復
梵志若馬逐驢生駒者名之云何梵
志報曰當名爲馬驢佛告之曰云何
梵志馬驢驢馬豈復有異乎若復有
人言寶一斛復有人言一斛寶
[18-0662a]
増壹阿含經卷苐四十六苐二十一張如此二
義豈有異乎梵志報曰此是一義所
以然者寶一一寶此義不異也佛告
梵志云何馬驢驢馬此非一義乎梵
志報言今沙門瞿曇雖有斯言然婆
羅門自稱言吾姓最豪无有出者佛
告梵志汝先稱譽其母後復歎說其
父若復父亦是婆羅門種母亦是婆
羅門種後生二兒彼時其中一兒多
諸技術无事不覽第二子者了无所
知是時父母爲敬待何者爲當敬待
有智者爲當敬待无所知者梵志報
日其父母應當敬待高德聰明者不
應敬待无有智者所以然者今此一
子无事不了无事不閑正應敬待此
子不應敬待无智之子佛告梵志
若彼二子一聰明者便復興意作
煞盜淫泆十惡之法彼一子不聰
明者守護身口意行十善之法一
无所犯彼父母應當敬待何者梵志
報曰彼父母應當敬待行十善之子
彼行不善之人復敬待爲佛告梵志汝
先歎其多聞後歎其戒云何梵志若
復有二子一子父專正母不專
[18-0662b]
増壹阿含經卷苐四十六苐二十二張如正一
子父不專正母專正彼子若母正父
不正者无事不閑慱知經術第二子
父
然其父母應敬待何者爲當敬待母
淨父不淨者爲當敬待父淨母不淨
者梵志報曰應當敬待母淨之子所
以然者由知經書慱諸伎術故所謂
第二子父淨母不淨雖復持戒而無
智慧竟何所至有聞則有戒佛告梵
志汝前歎說父淨不歎說母淨今復
歎說母淨不歎說父淨先歎聞德後
歎禁戒復歎說戒後方說聞云何梵
志若彼二梵志子其中一子多聞慱
學兼持十善其第二子旣有智慧兼
行十惡彼父母應當敬待何者梵志
報曰應當敬父淨母不淨之子所以
然者由其慱覽諸經曉諸伎術由父
淨生得此子兼行十善无所觸犯一
切具足諸德本故佛告之曰汝本說
其姓後說其聞不說其姓後復說戒
不說聞後復說其聞不說其戒汝今
歎說父母聞戒豈不違前言乎梵志
白佛言沙門瞿曇雖有斯言然婆
[18-0662c]
増壹阿含經卷苐四十六苐二十三張如羅門
白稱言我姓最豪貴无有出者世尊
告曰諸有嫁娶之處則論姓然我法
中无有此義汝頗聞邊國遠邦及餘
邊地人乎梵志報日唯然聞之有此
諸人世尊告曰彼土人民有二種之
姓云何爲二一者人二者奴此二姓
亦復不定又問云何不定世尊告曰
或作人後作奴或作奴後作人然衆
生之類盡同一類而无若千若復梵
志天地敗毀世間皆空是時山河石
壁草木之徒皆悉燒盡人亦命終若
天地還欲成時未有日月年歲
尒時光音天來至此間是時光音天
福德稍盡无復精光展轉相視興起
欲想欲意偏多者便成女人欲意少
者成男子展轉交接便成胞胎由此
因緣故最初有人轉生四姓流布天
下當以此方便知人民盡出於刹利
種爾時梵志日世尊言止瞿曇如僂
者得申盲者得眼目冥者得見明沙
門瞿曇亦復如是无數方便與我說
法我今自歸沙門瞿曇唯願與我說
法聽爲優婆塞爾時梵志復白
[18-0663a]
増壹阿含經卷苐四十六苐二十四張如
世尊唯願如來當受我請將諸比丘
衆當至我家爾時世尊默然受請是
時梵志見佛默然受請卽従坐起頭
面礼足便退而去還至家中辦具飮
食敷諸坐具香汁灑地普自吐言如
來當於此坐爾時施羅梵志將五百
弟子至翅甯梵志家遥見彼家敷好
坐具見巳問翅甯梵志汝今欲與男
女嫁娶爲欲請摩竭國頻毗波羅王
乎翅甯梵志報曰我亦不請頻毗娑
羅王亦無嫁娶之事我今欲施設大
福業施羅梵志問曰願聞其意欲施
何福業爾時梵志偏露右肩長跪叉
手白世尊自陳姓名施羅當知有釋
種子出家學道成无上至眞等正覺
我今請佛及比丘僧是故辦具種種
坐具耳是時施羅梵志語翅甯梵志
汝今言佛乎報曰吾今言佛又問甚
奇甚特今乃聞佛音響如來竟爲所
在吾欲見之翅甯報日今在羅閱城
外竹園中住將五百弟子自相娛樂欲
徃見者冝知是時此梵志卽將五百弟
子徃至
[18-0663b]
増壹阿含經卷苐四十六苐二十五張如坐爾
時施羅梵志便生此念沙門瞿曇爲
端正身作黃金色我等經藉亦有斯
言如來出世之時實不可遇猶如優
曇鉢花時時乃現若成就三十二相
八十種好當趣二處若在家者當作
轉輪聖王七寶具足若出家學道者
必成无上道爲三界世祐我今欲觀
佛三十二相爾時梵志唯見三十相
而不覩二相起狐疑猶豫不見廣長
舌陰馬藏爾時施羅梵志卽以偈問
日吾聞
三十二大人之相好今不見二相竟爲
在何所貞潔陰馬藏其相甚難喻頗有
廣長舌舐耳覆面不願出廣長舌使我
無狐疑又使我見之永无疑結網増壹
阿含經卷苐四十六癸卯
歲高麗圈大藏都監奉勅彫
造
[18-0663c]
増壹阿含經卷苐四十七如
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
放牛品第四十七今分品
爾時世尊卽